新浪微博登录手机登录
立即约人
家政服务业整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来源 : 爱君家政  |  编辑 :上海爱君总部   |  2019-02-24
分享到:
0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家政服务业作为改善民生、提升百姓生活福祉的重要业态,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也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家政服务业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亟待扩充行业市场规模、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可以说,家政服务业的发展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家政服务业的提升、发展必将助推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政服务业由小变大、由点到面、由少数人享有到进入寻常百姓家,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近年来,家政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日益旺盛,行业细分日益深化,与新技术新模式的结合日益紧密,进入居民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步伐日益加快。家政服务业正在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事关“调结构、稳增长、促就业、优民生”的新兴业态。

一、家政服务业整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稳增长、调结构”的总体经济发展背景下,家政服务业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家政服务业产业规模继续扩大

营业收入方面,2016年,家政服务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全国家政服务业总营业收入上升至3498亿元,比2015年提高26.0%,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82.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增长速度更快,2016年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2144亿元,比上年增长41.7%,占家政服务业总营业收入的61.3%。资产规模方面,2016年,全国家政服务企业总资产达到314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总资产达到2065亿元,比上年增长6.9%。企业利润方面,2016年家政服务业利润总额为248亿元,比上年增加27.8%,行业利润率为7.1%。

2.家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经济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家庭消费能力的提升,家政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家政服务供应趋向多样化、专业化。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简单劳务型的家政服务。传统的简单劳务型家政服务市场,如保洁、搬家、保姆等项目不断细分;知识技能型家政服务市场,如育婴、家教、护理等更加专业化;专家管理型家政服务市场,如理财、管家等服务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家政服务项目涉及家务劳动、家庭护理、维修、物业管理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20多个门类、200多种服务项目。从抚育婴儿、陪护老人、照顾病人等传统的家庭服务,到打字服务、理财服务,甚至养花种草、穿衣打扮等新兴的家庭服务,领域越来越宽,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

3.家政服务从业人数进一步增加

2016年,全国家政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总数为2542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的3.3%,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的7.5%。与2013年相比,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数年均增长12.2%,远高于全社会就业人员数0.27%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4.4%的年均增长率,家政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表现非常可观。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阵地。2016年,规模以下家政服务企业从业人员数为1449万人,比规模以上企业多356万人。但大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逐步提升。2013年至2016年,规模以上家政服务企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增速大约为15%,而规模以下企业则为10%。

4.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

近年来,以“互联网+”和连锁经营为代表的新经营模式对家政服务业产生了重要影响。2016年,连锁家政服务企业有12万家,占家政服务企业总数的18.2%,企业营业收入1438亿元,占家政服务企业营业总收入的41.1%。连锁经营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组织化程度,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O2O(线下到线上)家政服务蓬勃发展。目前,部分家政O2O使用频率达到14.6%~19.1%,上海、广州、福建等地还建设了覆盖全地区的家政服务网络平台,借助互联网提供服务、进行管理。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家政服务行业市场研究与投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家政O2O行业的市场规模达1678亿元,渗透率将达10.5%,中国家政O2O行业市场规模的增速要远远快于中国家政服务业市场规模的增速。

二、家政服务业主要业态持续发展

1.养老家政服务发展情况

中国人口老龄化表现出基数规模大、发展速度快、持续时间长以及未富先老等问题,对整个社会养老服务保障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伴随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老年抚养比2016年达到15.0%,且据联合国预测,2055年之前将超过50%,并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人口老龄化创造了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市场。商务部商贸服务典型企业的统计显示,最近几年,养老看护的家政服务营业收入水平持续增加。2014年,养老看护行业营业收入水平为447亿元,2015年增加到491亿元,2016年快速增加到570亿元,比2014年增加了27.5%,占家政服务业总营业收入的16.3%。除日常生活服务需求之外,老年人口对医疗健康服务和精神慰藉的需求近年来处于上升趋势。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大约406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其中3.3%的老年人口长期卧床,8.8%的老年人口需要帮扶或者不能独自出门。10.5%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认为自己存在焦虑或抑郁问题。

为支持养老家政服务的发展,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文件,从法律支持、财政支持等方面促进居家养老产业化发展,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居家养老服务事业。2016年,民政部和财政部印发《关于确定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的通知》,在北京市等20个省(市)的26个市(区)开展中央财政支持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2017年11月,在17个省(市)的28个市(区)开展第二批试点工作。

2.婴幼儿家政服务发展情况

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女性职业化程度提高,以及婴幼儿托育服务社会化程度低等因素的影响下,近年来婴幼儿家政服务需求处于快速发展状态。根据商务部商贸服务典型企业的统计,家政服务业母婴护理业态的营业收入从2014年的703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055亿元,两年间增长50%。母婴护理业态营业收入占家政服务业总营业收入的比例基本维持在30%以上水平。

短期内骤增的需求导致婴幼儿家政服务市场严重供不应求,市场在快速膨胀的同时也乱象丛生。一方面,婴幼儿家政服务市场价格节节高升,金牌月嫂薪酬达到8000~15 000元,是一般工薪家庭人均月收入的2~3倍;另一方面,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许多服务人员都是匆匆上岗,缺乏专业的培训;有的即使参加了培训,也是走走过场。客户付出高额的服务费用却没有享受到较好的服务体验,导致婴幼儿家政服务市场较其他成熟的业态市场满意度偏低。根据行业部分企业抽样数据得出的结果,月嫂服务的行业平均服务满意度为77%,退单率为11%。育儿嫂由于服务周期较长(最长可服务3年以上),服务的行业平均服务满意度仅为68%,每名客户更换服务人员的频率为6次/年。

三、家政服务市场主体呈现品牌化发展

1.家政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员工制和中介制是家庭服务机构的两种基本运营模式,虽然市场中出现过会员制、派遣制、准中介制、员工式等形式,但事实上都是员工制和中介制的变种。鉴于中介制在规范经营和员工权益保护方面存在各种弊端,政府采用了多种优惠政策鼓励机构采取员工制经营模式。但从目前市场发展现状看,中介制家政服务机构仍然占据绝大多数。

为推动家政服务业转型升级、提质扩容,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重视通过抓品牌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企业连锁门店建设、规范化建设,提升企业知名度,促进家政服务产业化发展。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在全国范围依托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广泛开展“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单位)创建活动,培育知名家政服务品牌。全国妇联把发展巾帼家政作为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家庭的有力抓手,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大胆创新,积极推动巾帼家政服务业职业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广大妇女就业创业、脱贫致富,推动家政服务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家政服务机构品牌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2.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发展现状

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约88.6%来自农村,年龄结构偏大,“80后”新生代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不到20%。文化水平较低,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14.1%。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流动性高、稳定性差,超过3/4的人员从业年限在4年以下,大部分人员仅将家政服务作为获得收入的暂时性工作。

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并不高,多数人员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但是母婴护理市场家政服务人员工资水平显著高于平均水平。金牌月嫂月收入超过万元,普通的也在7000元左右,远高于一般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参保率比较低,养老保险参保率约55%,职工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仅为14.4%。

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主要通过熟人介绍找工作,占六成以上;其次是面对面的直接招聘;通过传媒工具就业的比例非常低,通过政府部门介绍的只有1.3%。虽然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诚信机制缺乏,但是调查显示,大多数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对家政服务工作有较深的情感,喜欢或比较喜欢这一职业的超过70%,绝大部分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与客户相处较好。

【家政中国】家庭服务一站式解决平台

爱你 爱我 爱君家政 管人 管事 帮您管家

爱君连锁总部客服电话:4000-121314


分享到:
0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y 51BAOMU.net    沪ICP备09061071号-2
爱君品牌家政 特许加盟国家商务部备案公告    备案号:0310502000900008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501号